標題: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三國時代究竟蜀減亡先定魏減亡先(原因 )

發問:

三國時代究竟蜀減亡先定魏減亡先

最佳解答: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這個分裂割據的時期出現曹魏、蜀漢、孫吳等三個國家。 東漢末期,184年黃巾之亂後,由於中央朝廷衰弱,各地軍閥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並擊敗多股勢力。200年的官渡之戰曹操對袁紹獲得決定性勝利,最後於208年前基本掌控了中國北方。但他在208年的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後,其子曹丕逼迫東漢獻帝禪讓,東漢滅亡,進入三國時期。曹丕定國號為「魏」,史稱曹魏。221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自立為帝,國號繼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然而為了荊州問題雙方發生多次糾紛與戰爭,最後至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告終,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於223年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並接掌蜀漢大權的諸葛亮同年遣使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才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孫吳。三國的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一手掌控。263年曹魏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265年,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最後西晉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據守江南的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西晉時期。 所以,顯而易見,蜀亡才魏亡。

其他解答:

蜀減亡先於魏 蜀漢於炎興元年(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後主投降為終 曹魏於咸熙二年(265年)被司馬氏取代 一個亡於263年,一個亡於265年,滅亡先後顯然而見|||||蜀減亡先 because 鄧艾滅蜀|||||蜀漢:公元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後主投降為終,共經過43年,二帝統治。 曹魏:公元265年,被司馬氏取代,建立西晉。 So, 蜀漢早2年減亡。 2008-05-31 12:21:33 補充: 原因: 蜀漢-因為蜀中無大將,姜維連年用兵,耗損蜀漢國力的擔憂。蜀漢的君主劉禪,是不會治理國家的人,見魏軍逼近成都,不加以防守就決定投降。 曹魏:當時司馬一族在曹魏時代擁有強大的權力,君主只是傀儡。|||||蜀比魏先減亡。 蜀國之減亡: 在三國正式建立之前,孫權與劉備本來聯合對抗曹操,但雙方因爭奪荊洲而失和,孫權更殺害了鎮守荊洲的劉備愛將關羽。劉備稱帝後即出兵東吳,為關羽報復,結果失敗而回,不久後病死了。諸葛亮受劉備臨終所託,盡心治理蜀國,並多次出兵北伐魏國,但不成功,最終病死軍中。此後蜀的勢力便日漸衰落。 魏國之減亡: 魏國的政權則逐步落入司馬氐手中,君主只是傀儡。司馬懿出身世族,憑仗軍功操控魏國大權。司馬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昭遣兵滅蜀。 參考資料 新理念 中國歷史(第二版) 中一 頁178-179|||||官渡之戰 公元195年 官渡之戰是曹操奠定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公元200年,袁紹調兵十萬,打算消滅只得軍力二萬的曹操。當雙方在官渡對峙時,曹操用奇兵突襲烏巢,燒毀袁軍的糧草,並乘勝追擊,結果以少勝多,大敗袁軍,本有十萬大軍的袁紹最後只帶八百騎兵逃走。 三顧草盧 公元207年 由於劉備發現自己沒有高人輔政,於是聽從徐庶的意見,親自前往隆中,拜見被稱為「臥龍先生」的諸葛亮,結果劉備親自去了三次才獲接見。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答應出山相助,並定下三分天下之大計。 赤壁之戰 公元210年 公元208年,劉備與孫權於長江赤壁與曹操決戰。曹操命人鐵索連舟,以免船身搖動。黃蓋向孫權獻計,先由自己向曹操詐降,然後借機火燒連環船,火勢蔓延至曹營,而劉孫二軍把握機會,乘勢進攻,大敗曹軍,造成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 七擒孟獲 公元225年 諸葛亮為何要捉拿孟獲七次這麼多?由於劉禪繼位後,南蠻各部酋長紛紛稱王。為安心北伐,免除後顧之憂,諸葛亮揮軍南下,將蠻王孟獲捉住,孟獲自是不服,諸葛亮於是放了他,讓他重整旗鼓再戰。 結果諸葛亮將他七擒七縱,令他心悅誠服,南方的叛亂因而平定。 鄧艾滅蜀 公元263年 公元263年,魏軍兵分三路攻蜀。當時魏軍被蜀軍阻攔,前進不得。鄧艾提議暗渡陳倉,以奇兵從陰平一條小路南下成都。當江油的守將發現魏軍突然出現,軍心渙散,不戰而降。鄧艾率軍逼近成都,劉禪知大勢已去,決定投降,蜀漢滅亡。63D0B758E2D502CC
arrow
arrow

    zogfly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