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如何令小朋友明白 冰、雪、 霜的分別??

發問:

如何令一個10 歲的小朋友明白 冰、雪、霜的分別?? 更新: 請注意: 要用10 歲的小朋友能明白的語言來解釋

最佳解答: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我的小朋友9歲,我問他知道冰、雪和霜的分別嗎? 兒子:「知道,學校有教!」 我:「可以解釋一下嗎?」 兒子:「水係零度就會變成冰,一粒粒好硬下,我地飲凍檸茶裏面d就係冰;雪就係天上d雨雲遇到冷空氣,跟住雨變成雪花飄落地,香港係亞熱帶,係冇雪落,北京就有雪落;霜就係d水氣突然遇到冷空氣,係d物件上結成一層薄霜,情形就好似雪櫃個冰格,果d就係霜。」 我:「嘩!好詳細。」 若然要我解釋給其他小朋友何為冰、雪、霜,我會用我兒子的方法。

其他解答:

Thanks for your answer!|||||when winter come, the weather becomes cold. you can find snow. 霜是snow在早上凝結在一些地方 冰是固體|||||同佢講 (可以畫圖過佢睇o既) : 冰 - 由水冷凍後形成.... 雪 - 天落下來 , 薄薄白色一片 (不是雨) , 如一粒粒的就是雹.. 霜 - 早上才有 , 大霧情況下 , 在葉上面起了一層露水 , 因天氣寒冷 , 露水凝結...|||||你可以跟他說:[冰是硬的,而雪是軟的,而且一粒粒落下, 霜是一片片的, 多數附在植物上]|||||可以做一D實驗呀.... 令佢明白下...|||||帶佢去睇下冰、雪、霜,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冰是水的固態形式。 冰的性質 冰是無色透明的固體,晶格結構一般為六方體,但因應不同壓力可以有其他晶格結構。在常壓環境下,冰的熔點為0℃。 0℃水凍結成冰時,體積會增大約1/9。據觀測,封閉條件下水凍結時,體積增加所產生的壓力可達2500大氣壓。 冰的熔點與壓力存在著一種奇妙的關係:在2200大氣壓以下,冰的熔點隨壓力的增大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30個大氣壓降低1攝氏度;超過2200大氣壓後,冰的熔點隨壓力增加而升高:3530大氣壓下冰的熔點為-17℃,6380大氣壓下為 0℃,16500大氣壓下為 60℃,而20670大氣壓下水在76℃時才結冰,稱為名副其實的「熱冰」。 冰在0℃下密度為0.917 g/cm3,而水的密度正常為1.00g/cm3,所以冰會浮於水上。 冰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天氣:雪、霜、雹 雪花呈現出美麗的六角形。寒冷環境下,水蒸氣在窗戶上呈現出奇妙的冰花。 景觀:冰川、冰山 冰的作用 冷卻 體育活動(溜冰、冰上曲棍球等) 冰雕 特殊的冰 熱冰:除了前面提到高壓下形成的熱冰之外,重水(D2O)在3.8℃時結冰,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熱冰」。 一般被稱為乾冰的物質實際是二氧化碳的固體狀態,與水沒有關係。 傳統上,在歐洲,飲料是不加冰銷售的。在印度或其他國家,祭祀用的酒如加冰塊被視為是不健康的。許多老一輩的印度人依然不喝加冰塊的酒。而在東亞地區,冰塊的歷史悠久,在明、清兩朝及朝鮮的皇宮中亦建有地下冰庫。在中國的皇宮,夏日時可取冰加在酸梅湯等冷飲中,稱做「冰珠」。當時的皇家冰窖也就是今日北京的雪池衚衕一帶。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52401871 雪並不是由雨水凍結而成。 *** 水分子凝結成冰晶叫做結晶作用。水分子是由一個氧原子外加兩個氫原子所構成,兩個氫原子相對於氧原子的角度大約是120°,正好是正六角形的內角角度,彼此間形成微弱的氫鍵。分子們彼此依最低能量狀態排列,這使得它們之間的吸引力最大而斥力最小。地球上的水冰中,每個分子都以氫鍵與另外四個分子相連,形成晶格結構。於是,水分子會移動到已被指定好的空間。最基本的形狀是六方柱,頂端與底端都是六角形,六個側邊則是三角形。這個排列過程很像貼地磚:一旦樣式選定、並放好了第一片地磚,其他所有的地磚都一定得放到已被決定的位置,才能維持樣式。水分子依照低能量的位置自我安頓,便會填入空位並維持對襯;冰晶的形狀就有八十多種,有些是針狀、有些是片狀、柱狀等,這和結冰時雲的溫度、高度、和含水量有關。無論其枝椏延成出什麼形狀,反映出水分子的內在秩序。 雪花是在雲內由微小的冰晶互撞黏在一起後形成豐富多樣的形狀。沒有兩個雪花是完全相同的,但雪花仍然謹守著最初的冰晶基本的六角形對稱標準結構。透過顯微鏡可以看見雪花錯綜複雜的構造大多都是六角形的!. 而雪花的中心一定呈現出對稱的六角形. 天氣非常寒冷時,冰晶不易黏在一起,雪呈細粉狀的小雪珠。雪珠是雲中溫度低於攝氏零度的許多小雲滴在冰晶上互相碰撞凝結而成,仔細觀察雪珠的形狀,可以看出小雪珠是由許多細白的冰粒聚集而成的。當冷空氣逐漸向前推移,上升氣流減弱,雲中水氣直接在冰晶上凝結成較大的形態,此即我們所見到的雪花。如果溫度接近冰點,則會落下溼雪,形成較大的雪花,特別是無風的時候。大型的星形雪花直徑可達5到7公分。 但多數的雪花在落下地面的途中融化成雨,只有當地面附近的空氣夠冷,才能讓雪花落到地面成雪。 但我們看見的雪花有更多種的樣子。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在於雪花在大氣中生成,而大氣狀況複雜多變。因應溫度與濕度的改變而有相對的變化。 雪花可能是自己融化,或與另一片雪花相撞,或是相互擠在一起破壞,每片雪花結晶都是經歷了獨特的方式生成,但也有撞成一團的八角型雪花 像一個銅幣那麼大的雪團可能由一百多片雪花聚成,因為互相碰撞的關係,雪花都已變了形。這樣的雪,如果尚未開始融化,倒是捏雪球的好材料,不過,已不能供作研究者研究雪花的形狀之用了。. 四、 雪的形成: 1. 大氣中的水汽直接凝結成冰,就是雪。也可說是雲中的溫度過低,小水滴結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時,就是下雪了。冰融化時會吸熱,所以地面氣溫會比下雪時低。 2. 形成雪的條件: (1) 大氣中需含有較冷的冰晶核。 (2) 充分的水汽。 (3) 0℃以下。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80800491 冰 冰是水的固態形式。 冰的性質 冰是無色透明的固體,晶格結構一般為六方體,但因應不同壓力可以有其他晶格結構。 在常壓環境下,冰的熔點為0℃。 0℃水凍結成冰時,體積會增大約1/9。 據觀測,封閉條件下水凍結時,體積增加所產生的壓力可達2500大氣壓。 冰的熔點與壓力存在着一種奇妙的關係:在2200大氣壓以下,冰的熔點隨壓力的增大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30個大氣壓降低1攝氏度;超過2200大氣壓後,冰的熔點隨壓力增加而升高:3530大氣壓下冰的熔點為-17℃,6380大氣壓下為 0℃,16500大氣壓下為 60℃,而20670大氣壓下水在76℃時才結冰,稱為名副其實的「熱冰」。 冰在0℃下密度為0.917 g/cm3,而水的密度正常為1.00g/cm3,所以冰會浮於水上。 ~~~~~~~~~~~~~~~~~~~~~~~~~~~~~~~~~~~~~~~~~~~~~~~~~ 雪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或指落下的雪花。 雪是水在固態的一種形式。 雪只會在很冷的溫度下才會出現,因此亞熱帶地區和熱帶地區下雪的機會較微。 以香港為例,現有的紀錄只有1893年1月才下過。 但非洲的高山有「赤道雪」的奇景。 而某些主題公園會提供人工雪給人玩。 雪在中國文化內象徵純潔。 雪花是指雪落下的普遍形狀——六重對稱的形狀。它之所以有這樣的形狀,是因為它要在平面上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佈置,它是結晶學的研究對象之一。 威爾遜·班特利是第一位的雪花拍攝者。 開普勒曾寫過一本研究雪花結構的書,叫《六角的雪花》(De Nive Sexangula)。 科赫曲線的形狀很像雪花。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71502191 2007-01-26 21:54:17 補充: 霜的形成和消失在寒冷季節的清晨,草葉上、土塊上常常會覆蓋著一層霜的結晶。它們在初升起的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待太陽升高后就融化了。人們常常把這種現象叫"下霜"。翻翻日歷,每年10月下旬,總有"霜降"這個節氣。我們看到過降雪,也看到過降雨,可是誰也沒有看到過降霜。其實,霜不是從天空降下來的,而是在近地面層的空氣里形成的。霜是一種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間。少數情況下,在日落以前太陽斜照的時候也能開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氣嚴寒的時候或者在背陰的地方,霜也能終日不消。 2007-01-26 21:54:37 補充: 霜本身對植物既沒有害處,也沒有益處。通常人們所說的"霜害",實際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時產生的"凍害"。霜的形成不僅和當時的天氣條件有關,而且與所附著的物體的屬性也有關。當物體表面的溫度很低,而物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溫度卻比較高,那么在空氣和物體表面之間有一個溫度差,如果物體表面與空氣之間的溫度差主要是由物體表面輻射冷卻造成的,則在較暖的空氣和較冷的物體表面相接觸時空氣就會冷卻,達到水汽過飽和的時候多余的水汽就會析出。如果溫度在0°C以下,則多余的水汽就在物體表面上凝華為冰晶,這就是霜。因此霜總是在有利于物體表面輻射冷卻的天氣條件下形成。|||||冰 冰是無色透明的固體,晶格結構一般為六方體,但因應不同壓力可以有其他晶格結構。在常壓環境下,冰的熔點為0℃。 雪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或指落下的雪花。雪是水在固態的一種形式。 霜 霜是水氣(也就是氣態的水)在溫度很低時,凝固在固體表面的一種現象,跟雪很類似。|||||我都試過 用實物、圖比佢睇
arrow
arrow

    zogfly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