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關羽點由關羽變成關公

發問:

詳細d最好

最佳解答: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 (? - 219) 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時河東(今山西解縣)人。為蜀漢大將,輔佐劉備成大業,曾大破曹軍,威震一時。官歷「前將軍」、「漢壽亭侯」,後吳將呂蒙襲破荊州,被殺。諡「壯繆侯」。因其為人忠直仁義,廣受民間崇祀,尊其為「關公」、「關夫子」。歷朝皆有加封,宋時封為「武安王」,明封「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清乾隆間詔改其諡為忠義。亦稱為「關帝」、「關聖」、「關聖帝君」、「武聖」。 關羽幼年時,熟讀《左傳》,美髯,人稱「美髯公」。中平元年(184),關羽在家鄉犯法,逃亡到涿郡,時逢劉備在招兵買馬,與其相談,甚為投機,便投到了劉備的旗下。接著他隨劉備和張飛一起轉戰南北,參加數十次大小戰鬥,從來都不怕艱難。劉備顛沛流離,他也從無怨言。建安元年(196)劉備投奔曹操後,一次與曹操外出打獵,在眾人散開後,關羽曾要求劉備準他殺掉曹操,劉備沒同意。建安四年(199),劉備反曹,逃至徐州,由關羽鎮守下邳城,代理太守。建安五年(200),曹操攻破徐州,劉備、張飛敗逃後不知去向。關羽為保護劉備的妻子,被逼降曹。曹操對關羽甚為親近,拜為偏將軍。又讓張遼去了解關羽的真正想法,關羽明確地說:「我確實很清楚曹公對我很好,但我曾受過劉將軍的厚恩,曾發誓要同生死,這是不能背叛的。所以我最終還是要去找劉將軍,不過在我走之前一定要立功來報效曹公。」曹操知道後,深感關羽很講義氣,也沒有追究。官渡之戰前,袁紹派大將顏良率軍在白馬攻打曹操的東郡太守劉延,形勢危急。曹操派張遼與關羽為先鋒,前往解救。到了陣前,關羽遠遠望見顏良的麾蓋,即策馬速衝上前,斬顏良首級。大破顏良。曹操知道後,為留下關羽,上表漢獻帝封關於為漢壽亭侯。建安五年(200)底,關羽知道了劉備的下落,即封其所受的賞賜,留書,掛印告辭而去。曹操的部將們都主張追擊關羽,但曹操說:「各為其主,不追了。」 關羽在汝南找到了劉備,又隨劉備轉戰南北,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赤壁之戰兵敗之後,劉備憑藉關羽,張飛,趙雲的武力,趕在東吳之前,收復了江南諸郡,劉備封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蜀,留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約一年後又調諸葛亮等入蜀,獨留關羽坐鎮荊州。 建安二十年春,孫權向劉備要荊州不成,便派呂蒙奪取了長沙,桂陽二郡,并圍攻零郡。同年五月,劉備率軍五萬到荊州,欲奪回二郡,令關羽率兵三萬到益陽。這時,東吳也做好了迎戰的準備,又用計騙降了一直堅守零陵的郝普,佔領零陵郡。東吳大將魯肅也率軍屯益陽。魯肅在益陽時,邀關羽相會,關羽按約將軍隊停與百步之外,只帶二三各隨從單刀赴會,並全身而退。 此後東吳一直想攻佔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認命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符節及斧鉞,古代出兵征討時,天子授給大將以示威信的信物)。七月,關羽不顧來自東吳的威脅,率軍攻打樊城的曹仁。並派人深入曹魏的佔領地區策反,擾亂敵人後方。曹操派大將于禁助戰,關羽借漢水淹曹魏七軍,生擒于禁,威震華夏,曹操打算遷都以避關羽之銳。司馬懿等建議聯合孫權,要孫權從關羽背後襲擊。曹操採用此策。孫權派呂蒙等做好了準備,並在十月出軍,而且將要進攻的戰略告訴曹操。但曹操的謀臣董昭卻認為,應當把東吳的打算洩漏出去,這樣可以讓關羽早日退兵,而且也可以讓關羽和東吳相鬥,曹魏作收魚人之利。曹操命人寫成文字,用箭射到關羽營中。但關羽看到了之後,猶豫不決,又耽誤了時間。 關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將軍士人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孫權派人來誘降,二人便投降了孫權。吳軍以蜀軍將士的家屬為人質,出兵配合曹軍,前後淹擊蜀軍,蜀軍潰敗。 關羽僅帶著少量的隨從向蜀軍控制的上庸撤退,他們日夜兼程,連續數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關羽竟被吳軍的一個小將馬忠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死時約五十六歲。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其他解答:

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元泰定帝 天曆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 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FS_KwanKung_60116.jpg/200px-FS_KwanKung_60116.jpg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神像 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也就是發明許多武器的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善於用兵的周武王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如平日出征,則祭拜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 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朝,官方崇信的武神為中國式的北方真武上帝,甚至以真武上帝的顯靈事蹟,代表明成祖即位的合法性。 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香港信仰 在香港,警察與三合會成員是對立的。三合會早期是一個道教反清的幫會,所以會拜祭道教大神關羽。而警察崇拜關帝的習慣是源於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華探長,其後擴展至各個紀律部隊,如消防、海關等。他們同樣地推崇、尊敬關羽,稱他為「關二哥」、「關公」、「關帝」等,因兩方都相信,關公是會保衛盡忠盡義之人,所以雙方都不認為存在信仰上的衝突。 香港許多商店都供奉關羽,希望能保佑店舖。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廟供奉關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就十分有名。 台灣信仰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c/%E8%A1%8C%E5%A4%A9%E5%AE%AE2.jpg/200px-%E8%A1%8C%E5%A4%A9%E5%AE%AE2.jpg 關帝廟信徒。穿藍色道服的是以收驚科儀聞名的効勞生,以年邁女性居多。 在台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一般武廟、小型宮廟、神壇將其作為主祀外,也有稱為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其中以行天宮最富盛名。 所謂的「恩主」是鸞堂信仰的名詞,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台灣所謂的恩主神祇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而關羽為五恩主之首,所以台灣一般民眾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 另外,部分齋教或道教信徒稱關羽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說又以閩南一帶為最盛,而台灣也承襲此說法。 國外名聲 無論是英國、美國等國家,只要有華人的社區,都必然有人祭祀關羽。 在古日本,足利尊氏和水戶光圀亦非常崇拜關羽。而據小松田直的《圖解世界史》,也有為數眾多的關帝廟,奉關羽為學問與生意之神。朝鮮半島的人也尊崇關羽,以「關勝教」為名到處宣揚。63D0B758E2D502CC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ogfly3 的頭像
    zogfly3

    zogfly3的部落格

    zogfly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