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現在台灣有幾座國家公園啊???在什麼地方???

aa.jpg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發問:

請問現在台灣有幾座國家公園啊???在什麼地方???

最佳解答:

台灣有6座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 TEL:08-8861321 屏東縣恆春鎮墾丁路596號 玉山國家公園 地址:南投縣水里鄉55302中山路一段300號 電話:(049)2773121 陽明山國家公園 電話:(02) 2861-3601地址:台北市陽明山竹子湖路1-20號 太魯閣國家公園 花蓮縣秀林鄉972富世村富世291號 (03)862-1100~6 雪霸國家公園 住址:364苗栗縣大湖鄉富興村水尾坪100號 電話:(037)996100 金門國家公園 地址:金門縣892金寧鄉伯玉路二段460號電話:(082)313100 http://np.cpami.gov.tw/main.asp內政部的國家公園網頁 馬告國家公園規劃之中

其他解答:

陽明山國家公園 位於北臺灣,是台灣唯一擁有火山地形的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 位於台灣中央地帶,典型的高山型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 位於台灣東部,橫跨花蓮、台中與南投三縣市。 雪霸國家公園 位於台灣西部,是個高山型的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 位於台灣南部 墾丁,是我國第一座成立的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 位於外島金門,是台灣第六個成立的國家公園。|||||更正,【馬告國家公園】以經掛了,現正積極規劃,東沙海洋國家公園。正在積極籌備中|||||台灣現在有六座國家公園!分別如下: 墾丁國家公園 恆春半島開發甚早,其歷史淵源可分為史前與近代時期。史前遺址係指於墾丁及鵝鑾鼻地區發現之石板棺人及屈肢葬人,其兩群文化傳統不同之人類,可能在兩段不同時期居住於同一地區。根據遺物判斷為臺灣地區最南端之史前遺址。遺址所在地約在鵝鑾鼻燈塔西北面,約廿公尺等高線以下之緩斜面上。而發現石板棺之位置就在鵝鑾鼻路牌旁邊之公路上,位於鵝鑾鼻派出所西北約一六0公尺處,距燈塔約四五0公尺。現居當地居民常將農園中挖到之砂岩石板搬回村裡,或作為為水溝架橋或用來作磨刀石,由此而知其分布情形。 近代歷史淵源,則可遠溯至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向南屯兵移民,由今車城登陸,拓墾荒地,其範圍即今統領埔、射寮莊、樹房莊宣化里一帶。 清光緒元年基於國防上需要,開始建城,目前存有東、西、南、北四城門及部份城牆,市街之內街道狹窄,偶有古老建築,參雜其間。史前遺跡,目前已發掘之遺物有(1)墓葬:共有七座,其中除一座為不用棺槨之屈肢葬外,其他六座均採長方形石板棺之仰身直肢葬(2)陶器(3)石器(4)貝製標本(5)骨器,其他自然遺物包括人骨、獸骨、魚骨、貝殼等。 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地區由於山高地偏,其開發雖早,但目前區域內僅有布農族原住民生活其間。其歷史淵源,據史料及實地調查,除了近代歷史發展及遺存之史蹟外,尚於陳有蘭溪流域與拉庫拉庫溪流域瓦拉米、黃麻附近發現石器與陶器等史前遺址與遺物,充分地證明了本地區至少在一千年前已有人類的活動了。近代歷史發展階段則以清朝八通關古道修築為前後分界點,古道開闢之前,因生態環境中之瘴瘧肆患及傳統生產技術的限制,區內僅有原住民散居海拔較高之郡大溪流域及東部的拉庫拉庫溪流域,偶或行獵於陳有蘭溪縱谷地區。一九二0至三0年代,日本殖民政府基於統治的考量,乃有計畫地強迫布農族遷徒至海拔較低、交通便利與警力可及之處,如陳有蘭溪河階與花東縱谷西側,聚集成村以利管理。 八通關古道的開鑿為清代經營台灣中部地區政策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其歷史背景為清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日軍以牡丹社事件為藉口,出兵討伐台灣生番,再加上各列強覬覦台灣之趨勢,使朝中有識之士開始體認台灣邊防地區之重要性,並由沈葆禎奏請開山撫番之議。且因台灣西岸平原之墾殖已經完成,墾地不敷使用,移民械鬥事件經常發生。但東部仍有廣大未開之土地,惟因中央山脈阻擋,遷徒墾殖較難,沈葆禎之議遂為眾所歡迎。繼而勘查台灣全島形勢,擬開發橫貫道路三條,包括北路噶瑪蘭蘇澳至花蓮奇萊、中路彰化林圮埔至花蓮璞石閣,南路屏東射寮至台東卑南。其中中路今稱「八通關古道」,由總兵吳光亮負責闢建。 八通關古道計二六五華里(約一五二公里)。吳光亮在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正月初九率兵二千餘人由林圮埔(竹山),開山東進,經大坪頂,鳳凰、牛轀轆(鹿谷)、茅埔、八通關、大水窟、以迄璞石閣(玉里),在同年十一月完工,其規模頗大,路寬六尺,遇岩石便砌石式築成階段,遇溪流便舖棧道,並於要地設置營壘。(參閱表三︱一八通關古道里程表),此道完成之後,清廷即刻廣募眾民,配合官兵屯墾,並使台灣對內地人開放。但拓墾政策因天然環境及番民抵抗,故成效不彰。八通關古道僅二十年間即成廢道。清人開路的同時,在古道沿途營建若干附屬建築,包括有塘坊、棧道、溝洫、木圍及宿站等,乃依照築路時的實際需要而設,如今仍能保留遺跡者寥寥無幾。 日據時代,日人為了大力實行其理蕃政策,乃重新測繪路線,分東、西兩段另闢一條「八通關越橫斷道路」,即俗稱的日據八通關越道。一九一九(大正八年)年六月十日,在大批武裝警察的警戒下,八通關越嶺警備道路正式動工。越嶺道全線於一九二一(大正十年)年元月廿二日竣工。東、西二段以大水窟為分界點,西段自楠仔腳萬(今信義鄉久美村)起至大水窟,長約四十二公里,東段自玉里至大水窟,長八十二公里一百四十五公尺。日人修築之越嶺道與清朝之八通關古道,路徑完全不同,而且幾乎完全沒有重疊之處,例如八通關清古道東段選定拉庫拉庫溪北岸闢建,而日據八通關越道則選擇南岸迂迴繞行。日據八通關越道在戰後曾一度荒廢,後經台灣省林務局整修,作為林業護管使用,目前亦為登山步道。兩者修路技術如表三︱二八通關古道清代闢建與日人整修相異點分析表。 日人興築八通關越橫斷道路之目的,除聯絡東西部交通外,更著眼於加強對深山原住民的統治與「教化」,並進行林野自然資源的開發與掠奪,故沿線設置眾多警官駐在所的相關設施。以越道東段為例,一九二三(大正十二年)年五月時自卓麓至大水窟共設有四十處的警察官吏駐在所,配合木柱、鐵絲網、電話線、駁坎、彈藥庫、砲位等防禦設施,及官舍、廁所、廚房、酒保、導水路等警備員生活設施,重點駐在所更配合設置蕃童教育所、蕃產交易所、公醫診療所等「教化撫育」設施。目前八通關越橫斷道路沿線的日本人遺跡幾乎毀壞殆盡,僅極少數倖存,成為歷史的見證。 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內政部在「台閩地區古蹟評鑑會議」中,將清代八通關古道列為一級古蹟。 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昔稱草山,由於緊鄰台北盆地,開發歷史甚早,在歷經凱達格蘭族、漢人、荷蘭、西班牙、日本等文化迥異族群之洗禮後,遺留下極具多樣性之文化軌跡,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發掘與珍惜保存。 一、日據以前 最早在本區活動的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主要以狩獵、採集為生,明代時期漢人移民來台,藉著以物易物的方式,拿瑪瑙珠、手鐲、氈毯向原住民換取本區特有之硫磺。明朝天啟年間(西元一六二六年)西班牙人登陸台灣,主要目的在傳教和發展貿易,到了崇禎年間(西元一六四二年),荷蘭人北上趕走了西班牙人,為了開發台灣的地下資源,本區的硫磺即為當時重要的輸出品之一。明朝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逐退了荷蘭人,為了反清復明的大業,在台灣實行屯墾制度,於七星山、大屯山設立軍營。明朝滅亡,清廷在統治台灣之後,深感北部地區之重要性,於是鼓勵移民北上,閩、粵兩省移民陸續進入北部平原地帶從事開墾,隨著移民人數增加,開墾範圍也趨近山區,進入平埔族人的領域,在漢番雜居、通婚的情況下,平埔族人逐漸被同化,或者遷徙到更偏僻之山區。當時漢人移民開墾的地點均集中於士林、社子、北投一帶,草山地區則因僻處山中,遲遲未有漢人入山,僅有平埔族人以本區特有之硫磺換取鹽、米、布等日常所需。清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派遣郁永河來台採辦硫磺,做為製造火藥之原料。就因為硫磺有利可圖,造成部份民眾入山偷採、私製火藥,為恐滋生事端,清廷曾數次封礦禁採;到了光緒十三年,台灣巡撫劉銘傳為了開發台灣資源,以硫磺具有多種用途為由再度奏請開禁,於是設立全台磺腦總局,將採硫事業交由官方專賣,自此硫磺便與樟腦、茶、糖併列為「台灣四寶」。 乾隆中葉以後,客家人為避免遭漳、泉二州人士械鬥波及,便遷移至芝山岩到山仔后一帶定居,但後來閩省移民又大量進入草山、竹子湖地區,客家人遂遷離本區南移至中壢一帶,草山地區終成為漳、泉人的世界。漢人在此墾荒最早以種植蕃薯、砍伐薪柴為主,到了水圳開成之後,才開始種植水稻,並在較陡之坡地種植茶葉、柑橘。當時居民對外交通,全賴墾荒者胼手胝足一步一腳印所開闢出來的山徑,其中以從金山經擎天崗、山豬湖到山仔后的魚路古道最為重要,它見證著整個陽明山地區早期產業活動之更迭與歷來人文活動的遺跡。 二、日治時期 真正有規模的開發草山地區,已經是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後的事,當時有部份抗日義軍在簡大獅的號召率領下退守大屯山區及金山一帶與日軍周旋,帶給日人莫大威脅,為勦滅民間反抗勢力,日人一方面誘之以利,一方面積極開闢草山周邊之道路,也因此陸續發現北投、草山之溫泉資源,於是各類公共浴場、俱樂部、溫泉旅館與官方療養院所紛紛設立,溫泉遊樂區的規模於焉形成。尤其是為了歡迎日本皇太子裕仁蒞訪,台灣總督府在草山地區展開多項開發建設工作,為了維護大屯山區特有之火山地形景觀,日本人在西元一九三五年提出規劃設立「大屯國立公園」的構想,其計畫範圍包括觀音山、大屯山一帶,可惜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使計畫中止。 三、光復之後 台灣光復後,政府於民國三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針對草山地區成立「草山管理局」專責管轄,分屬台北縣士林、北投二鎮;民國三十九年三月在地方人士倡議下,為了紀念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將草山改名為陽明山,原草山管理局也改為陽明山管理局;民國五十七年台北市改制為院轄市,士林、北投被劃入台北市轄區,陽明山管理局因此撤銷,相關事務交由台北市政府接管。面對自然資源與生態保育逐漸成為世界潮流趨勢之情況下,為了妥善保存台灣唯一具有完整火山特色之地區,政府在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六日正式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並設國家公園管理處專責相關業務。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人文史蹟可分為史前遺址和泰雅文化及古今道路系統。 一、史前遺址 根據調查,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內及太魯閣閣口共發現七處,其中最著名且列入重要記錄者為『太魯閣遺址』,位於立霧溪河口右岸的河階地,其年代約有二、三千年之久。其他可發現史前遺址的據點尚有布洛灣、希達崗、巴達崗、山里、陶賽及西寶等六處,曾發現陶片、石斧、石紡輪和鐵器等史前遺物。 二、泰雅文化 泰雅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九族之一,分為泰雅與賽德克二亞族,其中賽德克又分成東賽德克與西賽德克二群,居於太魯閣一帶的是東賽德克群。 距今約二百五十年前,原居於濁水溪上游的泰雅人開始東遷進入立霧溪河谷定居。據調查資料,太魯閣園區發現的舊部落遺址達七十九處,分布遍及立霧溪主流及各支流兩岸。 三、古今道路系統 蘇花公路為太魯閣園區內有文獻可稽,最早由官府維修之道路。自和仁至太魯閣屬於清水斷崖雄偉景觀之道路,早期由清人修築步道,日人改築為公路,並於民國廿一年完成隧道工程而正式通車,時稱『臨海道路』,即今蘇花公路前身。蘇花公路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然因逼臨危崖,部份舊步道路跡或毀或湮沒於荒煙蔓草中。 合歡越道路為民國初年台灣中央山脈中段東、西間之聯繫要道,與「能高越嶺」齊名,據調查結果,此一古道可能是百餘年來,泰雅族部落為遷徙、禦敵、山墾等原因而行走於立霧溪流域平坦階地間之獵路遺跡貫穿而成,再於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前完成自太魯閣至塔比多(天祥)之舊道,長十九點五公里,寬六公尺。民國四十五年七月起開築之東西橫貫公路,大致沿合歡越嶺古道而建,現僅餘巴達崗起至荖西溪止之十六公里舊道。現稱『錐麓大斷崖古道』,和天祥以西至碧綠神木止約三十二、七公里的『立霧溪掘鑿曲流古道』二條主要古道。其餘古道如『合流-海鼠山-蓮花池』、『迴頭彎-山里社-陶塞』和『迴頭彎-九梅吊橋-蓮花池』等,部份因榮民墾植而成為產業步道,部份則自光復以來荒隱蔓草之中。 太魯閣園區內最為著名的人文景觀是中部橫貫公路,且為國內唯一具規模的國家景觀道路。本公路於民國四十五年七月開工,在蔣總統經國先生的領導下和許多曾在沙場上出生入死的榮民們,歷經三年十個月,一斧一鑿、流血流汗而於民國四十九年五月完工通車。其主線東段起自太魯閣閣口,溯立霧溪而上,經長春祠、溪畔、靳珩橋至天祥,再沿陶塞溪左岸至文山迂迴山腰,經西寶、洛韶、古白楊、慈恩、碧綠、關原、大禹嶺至東勢,是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之主要道路。 雪霸國家公園 本園區內雖然目前已無原住民族居住,但從日據時期以來的文獻紀錄說明,國家公園範圍內遺有頗複雜而豐富的人文史蹟資源。大霸尖山是賽夏族傳說中的祖先發祥地,亦是泰雅族自其核心區域向外移徒之重要孔道,而使發源於大霸尖山附近諸水系上游區域成為族群匯集之區域。另外,學者亦曾在二本松、雪見及七家灣溪附近分別發現較泰雅族活動時限更早的史前時代先民遺留,更加深了國家公園範圍內及其附近區域早期人文活動的深度、廣度。 一、早期的住民 泰雅族與賽夏族雖聚居於園區範圍外,但本國家公園的全域,古來即是他們的生活舞台,生活習俗已與雄偉的大自然渾為一體,而許多步道的形成,可追溯至原住民族的獵徑、姻親道路系統,路徑向高山、溪流、高山水池,甚至山峰的絕頂伸展,都遺留著這些山岳民族的足跡與智慧。廣大山區裡的各據點都有原來的稱謂與傳說,許多山岳名都是依照泰雅族語的原稱而命名的,如聖稜線中的凱蘭特昆山、穆特勒布山及武陵四秀中的喀拉業山等。 根據學者的考證,不管是分布新竹縣五峰鄉和尖石鄉、苗栗縣泰安鄉、或台中縣和平鄉,在本園區周圍泰雅族人從未定居於雪山山脈的高山,他們只散居於海拔二千公尺以下、氣候涼爽、適於耕種與狩獵的山麓階與河階地,其中以海拔一千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最多;泰雅族分布地西麓住有賽夏族,分布高度為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的泰雅族與賽夏族、尖石鄉的一部分泰雅族,以及苗栗縣泰安鄉的泰雅族都奉大霸尖山為祖先發祥之地,傳說大霸尖山有一個佈滿苔蘚的巨岩,自然裂開而生出一男一女,結為夫妻,成為人類始祖。因為地方狹隘,後來分居各地,繁衍子孫。 二、先民的遺跡 (一)二本松遺址群 二本松遺址群位於園區西側盡尾山西南側與大安溪之間的山麓緩坡及圓丘平台,主要聚落為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天狗聚落。目前為泰雅族北勢群之分布區域,早期也是賽夏族的領域。本遺址群發現的遺址包括二本松、二本松Ⅱ、二本松Ⅲ與天狗Ⅰ、Ⅱ、Ⅲ等六處。 出土的遺物包括陶器與石器兩大類,其中二本松遺址發現並採集陶器,其餘五處遺址只有石器發現。這個遺址群目前已知的年代大致在距今八百至三百年之間,不過以文化內涵而言,相信這個文化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一千年,甚至距今一千五百年以上。 (二)北坑溪流域遺址群 北坑溪流域遺址群位於東洗水山東南坡,北坑溪下游支流兩岸山腹平緩地,屬於梅園村。司馬限林道下方日據時期舊路由大安溪岸直達曙光,亦由遺址群中貫穿;發現的遺址有雪見遺址與Salats遺址。本地區舊社之分布由曙光至雪見呈帶狀分布,計有Yabakan、Rokaho、Mesigao、Mukeraka等舊社,依據口傳資料為賽夏族早期之活動區域。 (三)七家灣遺址 七家灣遺址位於和平鄉平等村,大甲溪上游支流七家灣溪與梨園坑溝合流處北側的河階緩坡地,也就是武陵遊客中心西南方。這個區域恰在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交接的高山峻嶺,地勢雖高,但擁有相當平緩的高山平夷面及谷地。 出土陶器有罐與缽,上有繩紋;石器的種類有斧鋤形器、石片器、刮削器、網墜、石錛等。從石器所反應的種類,可知其生業適應型態是以漁獵為主與農林墾植為副。遺址內發現柱洞現象,顯示當時居住在木構的建築物裡,而發現數量多的木炭,則顯示長期用火的現象。本遺址的碳十四定年大約是在距今三千二百至四千三百年之間,主要分布的年代是在距今三千五百年前,其文化屬性應該是繩紋紅陶晚期的持續性發展。 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地區各島嶼位於福建九龍江口外,就地質背景而言,屬於閩東變質岩帶中段,與鄰近的福建沿海地區有相近的岩性特徵,其基底岩層以花崗片麻岩的分佈最為廣泛,局部地區則有混合岩及花崗岩之出露,整體而言,金門本島的地質單純。以瓊林尚義一帶將金門本島分成東西兩半部,東半部明顯地大量出露花崗片麻岩,西半部則是以紅土層為主體。 東半島以獅山、太武山一線的花崗片麻岩丘陵為背脊,其岩理與區域大地構造一致呈現東北|西南方向排列,岩質則以黑雲母花崗片麻岩為主,丘陵的兩側各有一個平行於背脊的凹槽;北側凹槽淺平,沈積物中含較多的石英砂;南側以料羅灣附近基岩最為深凹,堆積了厚達六十公尺以上的沈積層,此厚層沈積物中所包含的許多黏土,正是料羅、新頭一帶的瓷土礦源。 西半島地表廣泛分佈紅土層,花崗片麻岩基岩大致呈現一個凹槽形,只有在其西南邊的古崗、水頭一帶可看到構成低丘的花崗片麻岩出露。其餘十餘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則覆蓋著厚達六十公尺以上的淺沈積層。這些沈積層均未完全固結,其中含有泥煤。 本計畫區所在之金門和烈嶼係屬於副熱帶小型島嶼,島嶼地形主要為由花崗片麻岩構成之老年期波狀丘陵、紅土台地,以及海岸低地所組成;整體外觀為低矮的臺地包圍略為突出於臺地之上的花崗岩丘陵,最高點太武山高度僅為二百五十三公尺。紅土臺地主要分布在金門本島西半部,臺地面大多保存完整,但是局部因切割而成為惡地形。金門本島西北部及南部海岸,有狹隘的隆起海岸平原,為最近之隆起作用所露出者。島嶼的四周則是曲折、但起伏規模不大的海岸。由於降水型態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加上島上溪流缺乏基流量,使得臺地面上分佈著乾涸的溪溝,其中部分溝渠係歷史上人類活動之產物。 金門本島與烈嶼的地形,可區分為五類:(一)丘陵、(二)臺地、(三)低地及窪地、(四)水體、以及(五)沙灘與沙丘。|||||目前有~ 6個國家公園(看名稱就知道在哪裡) 2個都會公園(台中市西屯、高雄市楠梓) 均為內政部營建署管轄|||||墾丁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 馬告國家公園(規劃中)|||||墾丁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 馬告國家公園(規劃中)|||||陽明山 雪霸 太魯閣 墾丁 玉山 金門 共6座...但是有一所在申請中..好像通過了,叫馬什麼的...|||||台灣地區自1961年推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育工作,迄今已相繼成立了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等六座國家公園。
arrow
arrow

    zogfly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